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天地 > 成果成效

孤独症儿童生态化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教学成果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23

引言

孤独症儿童生态化活动干预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和发展观来解释孤独症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用整体、联系、和谐、动态平衡的理念指导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实践。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儿童生态化活动课程便在此干预模式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研究。课程基于生态化评估,聚焦孤独症儿童的本能、经验、兴趣、特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一项项系统完整、螺旋递进的活动,培养孤独症儿童成长为具有自我意识和稳定情绪情感的”,整合家长、教师、朋辈群体和社区人员有效资源提供支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持久有效的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的核心障碍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孤独症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脑部发育缺陷引起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两大核心症状为社交互动、沟通交流障碍与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尚无治愈孤独症的有效手段,教育干预是孤独症研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改变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

2014年学校招收了8名孤独学生障碍程度为中重度或极重度他们大都伴有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共同注意缺乏、无正常语言交流、感觉统合失调、多感官功能失调、个体差异大。他们学校视障、听障、智障等类型学生相比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沟通交流、常规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正常集体教学几乎无法开展。为此,学多方考察论证,决定与华东师大孤独症研究中心杨广学教授的专家团队开展合作,生态化活动干预理念为指导,尝试开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成立了只有8名孤独症学生的实验班(星星班),组建了包含杨广学的专家团队、校长教务行政团队、特教幼教心理体育等4人的专任教师团队的孤独症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孤独儿童生态化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组建团队。学校聘请孤独症研究专家杨广学指导建立教研团队,华东师大博士生蹲点指导教研团队搜集、整理孤独症儿童教学和治疗的书籍,围绕孤独症儿童特点密集开展生态化理论、个案研究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孤独症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题学习。

2)课题引领。学校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孤独症儿童个别化康复方案实践研究,教研团队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孤独症儿童生态化活动课程建构实践研究。

3)生态化评估。专家指导教研团队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评估学生发展过程,开展生态化评估,掌握科学的行为问题干预技术,选定活动课程,积累素材。

4初步搭建活动课程平台。根据生态化评估结果,考察活动课程的教育附加值初步确定手工活动、音乐活动、体育活动、生活适应生态化活动课程平台,制定活动课程实施细节,推进项目的选择、开发与实践。

2.中期活动课程开发阶段(2015年9月—2017年7月)

教研团队整合家校社教学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同时开展个别化康复方案课题实践研究,将课程开发与个案研究同步推进。考量课程项目的可行性、活动教育附加值、生态化系统、家校社资源,同时对活动课程及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进行多元评估。

1)四大活动课程平台日渐成熟。各平台有了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的项目内容,活动呈现螺旋递进式拓展,家校共育推动活动课程的向家庭和社区延伸。

2个案追踪与管理。个案教师完善课程实施记录表,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真实记录儿童的表现。2018年1月——2019年12月,教研团队申报了省级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个案研究课题,其中包含1名重度孤独症儿童家庭个案研究。教师将个案资料的系统记录和长期追踪评估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评价依据,对活动课程及孤独症儿童表现进行多元评价。

3)孤独症个别化康复方案研究取得进展。2017年7月,孤独症教研团队承担的省级孤独症个别化康复方案课题顺利结题,学校孤独症生态化活动课程开发基本成型,学生个体发展获得较大进步。

3.后期活动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20年12月)

1)研读培智新课标。2016年12月,国家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校组织孤独症教研团队认真学习、解读培智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研读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智能发展领域、生活实践领域、社会适应领域发展的目标要求,着手制定孤独症生态化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网络框架的实施技术路径。为确保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2017年5月,学校申报了威海市教科研规划课题《培智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把孤独症活动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纳入到校本课程实践中,教研团队作为骨干教师全部参与课题研究。

2)在国家培智课程框架下,整合孤独症“4+1”活动课程平台。根据孤独症儿童个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功能性要求和特点,在国家课程对智障儿童智能发展领域、生活实践领域、社会适应领域发展目标的框架内,遵照一般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将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统合到原来的“4”大基础活动课程平台,即手工活动、音乐活动、体育活动、生活适应;为满足孤独症儿童个性化的康复与活动需求,又拓展了“1”大个性化活动课程平台,即晨会活动、购物活动、社区活动、康复训练。各平台活动项目不断丰富拓展,纵深发展,链条清晰,螺旋递进。平台活动课程基于国家培智课标框架下,保证了活动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

3)活动课程目标体系建设与实施。根据国家培智课程标准总目标—领域—次领域—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框架,梳理、提炼、整合孤独症活动课程的目标框架,形成各个平台开发项目的“活动—目标”网络体系,目标整合各个平台活动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活动脉络。实施教学活动,实践检验活动课程“活动——目标”网络科学性,采取多元评价个别化目标与活动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在实践中再评估、再完善、再提高。

4)编写活动课程教材。2020年底,学校《培智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孤独症活动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组成部分也开花结果。教研团队提炼、整理、制订孤独症生态化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和编写细则,提炼、整理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编纂活动课程教材。

5)生态化活动课程理念校外推广。2021年2月—2022年12月,学校尝试在区县特校、城区普通中小学、普通幼儿园开展孤独症生态化活动课程的推广与实践。通过组织全市特殊教育公开课展示研讨活动、市直优质课评审活动、普校随班就读(随园保教)入校(园)指导、指导区县普通教育创建随班就读示范区(示范校)的有利契机,推广孤独症儿童生态化活动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我市孤独症教育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成熟经验。

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区域特校、普校、康复机构、福利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发挥威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功能,满足我市孤独症儿童享受更高质量特殊教育与康复的需要。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课间休息、就餐时间、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感知-运动、逻辑-思维、情感-社会、语言-交流等主要领域进行每日观察记录与整理分析,掌握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为课程开发积累素材,保证课程选择的准确、有效。

2.访谈法:通过跟进式家长访谈,了解学生在家中和社区的表现,丰富、完善评估资料,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活动课程的项目选择提供思路,并不断跟进。

3.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心理健康状况等,跟进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为制定个别化教育干预方案提供借鉴。

4.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书籍、论文,进行集体学习和探讨,将前沿、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内化并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

5.个案追踪法:根据生态化评估结果,教师为每个孤独症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方案,并做好个案学生的记录、管理与追踪工作,保障学生持续发展。

6.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采用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修正的方式,使整个研究成为研究培训、学习提高相结合的过程。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形成了孤独症儿童生态化评估框架

生态化教育评估以儿童为核心,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儿童个体的评估、环境支持的评估和综合评估,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心理发展状况、学习状况、运动状况、情绪行为状况、社会技能发展状况、家庭成员、教育信息、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福利行政环境等。基于生态化评估结果,团队教师为学生制定个别化发展目标,进而制定个别化教育干预方案。

(二)建构适合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4+1”生态化活动课程平台和“活动——目标”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过程中,促进感知——运动、语言——沟通、情感——社会、概念——逻辑等领域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活动课程目标网络建构基于国家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之下,有课程整体目标,也有针对每位学生制定的个别化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根据学生能力与发展需要为每位学生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方案和日方案,也会按时填写活动课程实施观察表和学生活动表现观察表,记录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发现每位学生的问题行为与进步点,以便调整活动任务,满足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要。

1.“4”基础活动课程平台和“活动——目标”体系网络

1)手工活动:手工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灵活性、形象性和空间性。通过“师傅”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活动,让儿童直接用双手各种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具体艺术形象,培养和发展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观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发展潜能,培养初步的职业适应能力。教师评估投放材料的安全性、可迁移性,产品的价值性和教育附加值,开发出布条、毛线等编织项目;衍纸、钻石画、数学油画等美工项目。项目由易到难,从粗大到精细,从粗糙到精致,层层推进,螺旋上升。

2)音乐律动:音乐具有疗愈作用,通过有趣的音乐律动活动调动孤独症儿童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感官刺激,能够调节情绪情感,改善其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肢体协调能力,激发交往意愿,提高交流能力。我校音乐律动活动课程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整合身体律动、动作模仿、乐器演奏、音乐欣赏、歌唱、音乐游戏等形式低中高阶段螺旋递进方式,促进孤独症儿童个性化发展教师将音乐元素、生活元素、肢体动作、情绪情感等相沟通,开发出音乐游戏、奥尔夫音乐活动、非洲鼓活动等音乐活动。

3)生活适应:旨在培养学生自我照顾、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出低、中、高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低、中阶段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为主要目标;高阶段以培养劳动技能、职业准备为主要目标,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求助、互助、合作、分享等社交能力。高学段开发出“家常面点——特色面点”面食项目,从馒头——花卷——花饽饽,制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衣、食、住、行、用、个人卫生等生活常识与劳动技能融入活动。

4)体育活动:孤独症儿童大多伴有刻板行为、肌肉软弱无力、感统失调、四肢僵硬、无语言或语言表达不清、情绪问题行为等,体育活动采取走、跑、跳、投及韵律操等形式,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与韧带弹性,发展身体协调性、感知觉、本体觉,舒缓积压情绪,消耗过剩体能,减少青春期行为等。开发出篮球活动、踏板活动、体育游戏、足球活动等项目,以趣味性吸引注意力,锻炼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感,养成科学健身习惯和科学生活方式。

2.“1”个性化活动课程平台和“项目(阶段)——目标”体系网络

1)晨会活动:晨会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又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互动性,促进孤独症学生在智能领域、生活适应领域、社会实践领域的能力发展主要开发了小小播报员、棒棒的我、快乐生活、桌面游戏等项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小小气象台播报活动、点名字活动、我的生活等社会互动性活动,桌面游戏采取投放丰富有趣的拼插玩具、磁力玩具、益智玩具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个人游戏或者合作游戏,在桌面动手操作中,提高颜色认知、图形认知、数学概念、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逻辑思维、手部精细、语言表达、人际互动等各方面能力,为学生周末和寒暑假居家生活培养活动兴趣,开发桌面游戏,为未来适应生活、自我调适奠定基础。

2)购物活动:年龄段孤独症学生面临回归家庭和社区,将来需要自己去购买生活必需品,超市购物活动既增加孩子户外活动量,又真正的让社会性训练融入生活,对于其过渡到成年阶段的生活至关重要。对大年龄段的孤独症学生我们主要以社会学习理论和ABA应用行为分析为理论支撑,开展购物活动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梳理——模拟训练——真实情景训练三阶段进行。

3)社区活动:多年来,我们组织孤独症学生、家长、老师、社会志愿者、爱心企业、大中小学生等社会人群,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孤独症儿童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积累经验,树立与人沟通交流的快乐与自信。同时,拓展融合活动也让社会更广泛人群了解孤独症人士的特点,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孤独症人士的良好风尚,营造宽容、理解、平等、接纳的支持性社会生态系统,帮助孤独症家庭走出阴霾,走向光明的未来。

4)康复训练:依据“康教结合”理念,针对孤独症儿童个性化需求开发出心理康复、言语与语言康复、认知能力康复、感觉统合康复四个模块。心理康复主要采用集体课、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开展;言语与语言康复主要针对学生主动语言缺乏、构音障碍问题,开设个别化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能力康复强调运用组织好的材料,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认知学习过程;感觉统合康复主要运用康复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孤独症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觉、运动觉等多感官刺激,改善感统失调功能。

四、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成效

1.孤独症学生的两大核心障碍得到改善,集体教学效果明显,“全人”发展成为现实。

1)社会沟通与人际交往核心障碍得以改善。首先,规则意识逐渐建立。孩子们的活动参与度、指令理解与服从度、轮流等待合作意识、注意力集中度明显提升,规则理解和执行力建立。其次,语言理解、沟通、表达能力极大改善。有的学生初入学没有语言或只能发单个字且发音不清晰,语调怪异、平直、短促,现在可以完整表达一句话;有的只有模仿性语言,逐渐发展出了主动交流性语言;语言理解、表达、迁移能力获得质的提升;有的情绪易激惹、易伤人或自伤的孩子情绪也稳定了,发脾气少了,眼神对视、主动交流多了,表情丰富了,适应环境与人际变化能力提高了,在活动中发展了喜、怒、哀、乐等正常的情感表达,出现共情体验,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获得了质的改变。

2)重复刻板行为明显减少。如反复摇摆手臂、晃动躯体的刻板行为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安静、娴熟的操作工具和材料、进行有秩序的工作和活动;狭窄兴趣不见了,转而关注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兴趣增强了。

3)课堂集体教学成效明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善。活动课程改善了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提高了学习兴趣,使集体教学成为常态。孩子们的知识理解与迁移度、动作技能完成度、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活常识的理解、绘本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理解、识字、阅读、点数、计算、认识使用人民币、联系生活认识时间、简单的统计与分类等学习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

2.家庭教育生态日趋和谐。家长看到孩子的情绪情感、行为能力发生了根本改变,多年累积的焦虑、苦闷、绝望情绪得以释放,家庭生态更和谐、稳定,幸福感悄然发生。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实现生活自理、家务劳动,有的孩子成长为家长的小帮手,照顾弟弟、妹妹,做简单的饭食等;有的孩子可以自己在家里用钩针钩沙发垫、帽子、围巾、杯垫、做钻石画等,家长在网上出售孩子的手工作品。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祖父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3.学校教育生态愈加和谐。教师在漫长而扎实的研究实践中,职业素养全方位提升,生态化理念深刻领会,看到孩子们在一天一天发生着改变,孤独症儿童的未来可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幸福感油然而生,特教情怀和人文关怀愈加朴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学风愈加扎实,老师“乐业、爱生、善察、笃行”的教风愈加彰显,学校“求真务实、润物无声”的校风得以践行,“大道至简,厚德致远”的校训在师生家长的心里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孤独症教育理念创新与拓展。“生态化”、“整合式”、“全人”等孤独症教育理念在学校扎根。教师清晰的看到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创设生态化的教育环境,开发生态化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是实现孤独症儿童功能发展和社会融入的最佳途径。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带动了整个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研究团队跨学科合作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3人包班制、一课双师授课成为教学最小单位。目前,学校孤独症教学模式和经验已在培智班拓展实践,兄弟特校之间、随班就读(随园保教)普校资源教师之间也逐步进行经验分享,促进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足与反思

1.教师精准干预与专业素养亟需提高首先,活动课程架构与实施上,教师具备了个别化教育目标设定与教学实践、螺旋递进课程发展、活动课程统整能力,但如何在动态的集体活动(音乐律动与体育活动)兼顾学生个别化的教育需要,实行个别化评估和教育训练目标和策略的灵活调整还需加强。再者,项目的选择与开发往往是课程进展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前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已经开发出很多具有亮点与“接地气”的项目,但课程链条如何一直顺延直至学生职业生涯或者毕业后独立居家的生活准备,要求教师有高的项目开发能力,未来学生的职业定向与生涯指导方面需要开拓思路,引进更加适合的项目

2.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学校、社区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推进。融合教育理念、生态化教育观念、科学干预经验需要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特校教师在这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明显不足,孤独症学生毕业后的社区生活与社区融合、职业发展、我国残疾人的社区康复、社区医疗、社区服务体系尚完善服务能力欠缺,影响孤独人士社区参与家庭生活质量。


地址: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峰北路85号  电话:0631-5817316  招生电话:0631-5961282

友情链接: 特殊教育网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威海市教育局   中国盲文出版社  

Copyright © 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38513号-1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