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诗扉,悦享经典之美
发布时间:2019-01-21
轻扣诗扉,悦享经典之美
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曲楠楠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古诗课的情形:低视力学生拿着放大器,一个字一个字地挪动着,一首七言绝句竟读了十多分钟;盲生则边摸读边皱眉,一脸凝重的样子。古诗文中多生僻字,对于盲校学生而言,视力的局限让文本信息零散地呈现,盲文又是拼音文字,不能像汉字那样“望文生义”,这让古诗文阅读更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帮助视障学生找到古诗文学习的窍门,带领他们感受经典之美呢?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侧耳倾“听”——师本对话
考虑到盲校学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学习古诗文一定要借助多种形式来丰富感官。视障学生往往对声音较为敏感,在学习古诗文时,要特别重视听读的运用。我们一般采用的听读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范读,二是播放名家朗诵的音频、视频资料,创设与诗歌意境一致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教师要对文本足够熟悉,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展现出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如学习《卖油翁》时,我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用夸张的语气、神态和动作来进行旁白、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扮演,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对重点实词“睨”等也有了深刻印象,学习古文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歧”乐无穷——生生对话
视障学生学习古诗文“不求甚解”,只需了解诗文大意,但明了大意必须先攻克重点字词。解决好同音异形异义字,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学李贺的《马诗》时,快言快语的盲生小J脱口而出:“马尸?马死了?”“哈哈哈!”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不是尸体的尸,是诗歌的诗,马诗是一首写马的诗”!一位低视力同学忍不住纠正道。另一位盲生补充道:“‘诗鬼’比较特立独行,写个‘马尸’也说不定呢。”学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时,我们刚读到开头的“山下兰芽短浸溪”,H同学噗嗤一笑:“苏轼挺时髦哦,还用蓝牙耳机。”我说:“非也,非也,此‘兰芽’非彼‘蓝牙’也。哪位帅哥能告诉我们,这个‘耳机’到底是哪几个字?”大家哈哈笑着,有人很快就喊了出来:“是兰花的兰,嫩芽的芽!”“哦,这个‘耳机’可真是‘蕙质兰心’,材料特殊啊……”在特定情境中的歧义,反倒成了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契机。
利用好同音异形字,化歧义为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让低视力学生发挥在字形、字义、词义上的优势,结合具体语境,组词释义,既巩固了知识,又帮盲生辨析了字词,明确了字义。同样,对于低视力同学不认识的生僻字,盲生通过摸读盲文来确定字音。这种明盲互助、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优势,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信心,也促进了班级合作、互助意识的形成。
声律启蒙——师生对话
学习古诗文,在认识生字新词、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中的用韵、平仄、对仗等常识,培养视障学生对诗文的语感,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学生熟悉的诗文入手,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用韵、对仗等技巧,引导学生在学习其他诗文时进行灵活运用。如在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我们知道“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再读《明日歌》时,提示学生“朝看水东流”的下句与上句也是对仗的关系,学生兴味盎然地用对仗来猜下句:“暮看日西落”。猜出的结果与原句仅差最后一字。那么,抛出问题“为什么原句用‘坠’而没有用‘落’呢?”学生经讨论后说出“坠”有种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的感觉,比“落”更能形象地表现出夕阳西下、时间流逝的不可抗拒。这样,引导学生在自主辨析中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学生欣赏诗文的能力不断提升,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准确地记诵积累名篇。
很久没听到学生抱怨杜甫和李白为什么写那么多诗了,反倒是隔三差五地有人来问我:“老师,蒹葭到底在写谁呢?”“曹植一定是在现实中过得不如意才会想在诗里当一个英雄少年吧?”这大概就是我们学习古诗文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徜徉在古诗的韵律中,漫步于古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去体味经典诗文的审美意蕴,轻扣诗扉,静静地享受诗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