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盲校初中语文以传统经典文化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19
山东省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林玉明
盲校学生由于视力障碍、活动范围局限、缺乏与外界沟通等原因,形成了自卑、怯懦、敏感等心理问题,表现出缺乏感恩之心,不会与人和谐相处,团队合作意识淡漠等现象,对自然、生活、社会、缺乏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明显低于普校学生。为此,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为载体,探索丰富学生人文积淀,激发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涵养内在品质的有效途径,为视障儿童少年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自立于社会夯实人文底蕴。
一、以“文”化人,诵读经典,涵养美德
经典独有的韵律美非常适合诵读,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更是意象万千,蕴含着自然之美、哲思之美、人性之美,听读是视障学生非常喜爱的阅读方式之一。“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我们精心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如《唐诗宋词》、《笠翁对韵》、《论语》、《大学》、《中庸》等,利用晨读、晚读、阅读课、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听名家诵读、配乐朗读、师生合诵。日复一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正心,诚意,修身,于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文气质,提升人文素养。
我们组织了三届“诵千古诗词,做谦谦少年”诗词大会,通过“诗词接龙”“飞花令”“文学常识竞答”等环节巩固诵读成果,激励诵读热情,丰富文学典故、历史常识、人文知识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在诗词大会上,师生就苏轼的词《定风波》的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展开了讨论。老师讲述了苏轼对自己贬谪生涯的概括“为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补充了苏轼与佛印的禅悟小故事“八风吹不动”等。师生回顾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起落打击,生活上的苦难挫折,最终他却豁达超然,文学创作登峰造极,人文精神极度升华,对人生的哲思也达到了极致,成就了苏轼崇高的人生境界。
通过诵读经典,引领学生“对话”经典文本,“对话”古圣先贤的人生,“对话”鲜活真实的生命,达到于无声处“化”育人格,涵养美德。
二、以“情”动人,品评经典,闲邪存其诚
经典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我们通过课堂解读、品评作品内涵、典故、人物性格,让学生在对经典作品的字斟句酌之中、与古圣先贤深情“对话”之中,激励学生追求真诚、善良、美好的人性之美,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悦纳自我。比如,引领学生品评《论语》孔子之乐的章节,通过讲解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于陈蔡绝粮七日,仍坚持“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一生以恪守君子之道为乐;品味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为学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之乐;“友直,友谅,友多问”的交友之乐。
再如,解读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背景时,老师讲了刘禹锡遭贬谪至安徽和州任通判,知县故意刁难,三易居所,最后居于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陋室”,刘禹锡不为所动,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志趣高雅的《陋室铭》。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之后再品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就能够深刻领会刘禹锡不畏权贵、不同流俗、德行高古的人格魅力。
闲邪存其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唤醒心灵,教师要善于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心灵,引导孩子们防范邪念,持守真诚,不自怨自艾,勇敢做自己。
三、以“美”感人,传唱经典,陶冶审美情趣
古诗词吟唱起来别具风格,意境优美。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播出以来,语文老师精挑细选出与课堂诵读古诗词有关的曲目,由音乐老师教给孩子们弹唱。如学习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简短的诗句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视障孩子是一群失去光明的特殊群体,他们内心有深深的自卑,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自信。老师带大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那个弹着吉他在贵州深山支教的青年梁俊和留守小姑娘梁越群合唱由《苔》改编的歌曲,意境优美,感人至深。孩子们在欣赏和传唱的同时,激发了内心的自信和勇气,激励孩子们要像小小的苔花一样,即使微不足道也要像牡丹一样盛开!同学们还学唱了《明月几时有》《明日歌》《将进酒》《枉凝眉》等歌曲,感受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无穷魅力,陶冶了对古诗词音韵和谐之美的鉴赏力。
四、以“理”服人,讲说经典,励志修身
经典成语故事短小、凝练,彰显修德、立身的深刻哲理,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时代精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组织学生课余时间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故事,举行讲成语故事比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会传统文化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文内核,借故事人物形象感受人文精神的无穷魅力。如,读杨时《程门立雪》,感受古人尊师重道、执着追求的精神;读《愚公移山》,明白做事贵在坚持,“有志者,事竟成”;读祖逖《闻鸡起舞》,学习古人发奋有为、勤奋刻苦的品质;读《负荆请罪》,学习古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心胸与气度......。
读故事、讲故事,品故事人物,视障孩子们对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不断修正懒惰、怯懦、意志薄弱的不足,塑造坚韧、顽强、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为将来面向社会,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勇于战胜自我做好心理建设。
五、以“仁”育人,践行经典,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优秀传统经典不能仅满足于口耳之间,读读背背,要在日常学习与社会生活中践行,培养知行合一自觉与自省。为此,我们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融入社区,在活动中建立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培养互助、友爱、合作、奉献的仁爱情怀。如,走进威高民俗村,了解孔子儒家文化和孔门故事;走进威海高区第二小学开展“手拉手,品诗词”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山大威海分校,开展诗歌朗诵、器乐歌舞、相声曲艺等文艺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仁爱”“善良”“诚信”的种子,让孩子们找回自信,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仁爱情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换言之,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以仁爱之心,育仁爱之人”正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我们要立足特殊教育,为把把特殊儿童少年培养成人格健全、个性鲜明、自信阳光的新时代公民而不懈努力。